口译语言的不易理解性
日期:2017-11-21 09:39:26 / 人气:
/ 来源:网络转载侵权删
口语的目的是要达到明白易懂。明白易懂不仅仅是以清晰度表示,它还采取其他形式。对耳聋的人讲话时声音要大 一些;对离得远听不见的人讲话时要打手势示意。总之,人们使用的是别人能听得懂的语言。因此,虽然说出来的话会很滑稽,人们总是习惯于对小孩子讲儿语、对外国人讲“洋泾浜” 英语。
这种行为特征揭示了两点:
其一,说话有一个基本愿望——让别人听懂;其二,对于超出正常范围的听话人,语言无法进行调整使他听懂。如果对外国人说话时用的语言不大恰当(有时候说话声音太响,似乎外国人之所以听不懂是因为听觉有问题),那是因为对方不懂的东西太多。说话人想进行配合、想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的愿望,使他反而出错。在国际会议上,与会者一般都知道会议的“异样性”。但这仍然不只是一个语言问题。然而,在国际会议上,发言者说话时或多或少总把与会者看成同属一个国籍。实际上,这种倾向还会因同胞的出现而加强。所以,外籍听众听起来不仅异样,而且格格不入。法国人的发言就足以说明问题。1960年币制改革之后好多年,法国人还在沿用旧法郎来表示金額,而并不了解,这些数字对外国听众来说己毫无意义。
国籍不同的说话人之间经常用到的这种不相适应的语言,就象是在公共汽车和地铁里偶而听到的别人髙谈中的片言只语那样令人莫名其妙。想必人人都会在某个时候发现,在某个宴会或招待会上,自己是唯一不认识其他来宾的人。你感到孤独,这不仅由于你对谈论的话题一无所知,而且还由于 谈论时所使用的语言中有一些必须是对话越热悉的人才能听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的人,或者同一家庭的成员,都具有共同的背景,使得他们即使使用一些缩略的词句和不确切术语也照样能相互理解。象“那个”“那个什么东西”这类词语之所以使用,是因为听、说双方都能马上领悟它们的意思。
笔者在突尼斯的时候有一次听到一位同事说,她每天上班总要经过开罗。由于开罗离突尼斯有3000公里,凡是跟笔者的那同事不熟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笔者的同事搞错了,就是她说的那句话不应从字面上理解。于是,听者不得不尽力找出这句话的内在逻辑,从而求得这句话的意思。然 而,这句话一出口,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这里“开罗”是指突尼斯郊外的一个十字路口,那里有个指向开罗的路标牌。也许,一位不知内情的局外人经过认真分析后会发现这句话的意思,但他领悟这句话所花的时间肯定要比熟知内情的人。
译员在工作中,常常会发现自己处于这种不知内情局外人地位。这里提到的“开罗”对他来说简直是不知所云。假设上面提到的"经过开罗”那个短语要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果那个假设的译员又不加分析,逐字死译,结果他虽然很忠实于原来的词句,却曲解了原义。然而,关键的正是含义。
会议译员处于一种特殊地位:他既不是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听者,来倾听用一种大体上能适合他需要的语言讲出的内容;也不是作为一个随便听听的听者,可以不必要去听懂所讲的每句话。会上的发言人不是对着译员而是对着他们的同行在讲话。这些同行对论题内容及其来龙去脉都很熟悉,所以,即使夹杂一些缩略的词句也能听懂。
译员往往感到,为大学教授、律师担任口译是一件乐事。 因为这些人习惯于当众讲话,习惯于解释说明,而且能够清晰地表达他们的思想,使别人马上就能理解。他们解除了译员进行分析的大部分负担。可惜,在发言的人当中,教授、律师毕竟是少数。
一般说来,当译员面临一项口译任务时,由于发言者没有必要去说明那些对他的听众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东西,译员首先必须听懂发言人的原话是杆么意思,并将原话中的含义重新组织,然后,再用明白易懂的译成语转述原话。
译员不是发言者讲话的主要对象,因此信息传递的形式也不是从译员的角度考虑。撇开语言知识方面的所有问题不谈,译员对发言的理解应比参加会议的外国人更好些,因为后者不仅不懂得发言者使用的语言,而且不了解发言者的文化修养。译员能弄清潜在的假设,并且通过集中注意力和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发言中所涉及的不易理解的因素。
语言不易理解这一障碍,在会议开始时或在译员初次参加口译、会期又很短的会议上尤其明显。以后,它很快就会消失。但是,对已在举行的会议情况一无所知,而又必须马上开始工作的译员,他所处的地位是很不利的。他对最简单的发言内容也会翻译不出。这是因为他缺少进行分析所必需的那些手段,他不知道前后上下之间的联系。不过,不要多久他就会掌握这些的。
对外国听众来说,发言者的语言结构不易理解,而对译员来说,有的原话也不易理解。假如译员逐字逐句地翻译原话, 即使这是可能的话,他也只是翻译了语言,而他的表达,会使原话中的思想变得难以理解。显然,如果译员能够用译成语重述原话内容,并使之适应听话人的理解能力,那是因为译员不仅懂得说话人的语言,而且理解其讲话的含义。在题为“表达”的那一章里,还要再讨论这一点。
说语言不易理解,这还没有涉及到理解讲话内容的真正困难。言外之意一定要揭示出来,但一些隐含的假设却可能是相当简单的。译员总是受到那些在会议上听人发言但自己不进行口译的同事的影响。这些人并非总是认识到,对随便听听的人来说,口语几乎总是不易理解的,而他并不完全理解的发言未必真有什么特别困难之处。
由于译员知道语言这种不易理解的特点,他成了一位注释专家。他那种进行分折的习惯不仅帮助他阐明那些基本假说,也帮助他理解论题的技术方面。一次,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的会议上,下面一段关于优质合金钢的讨论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有人问:“这种级号的合金钢,它的冷却时间是多长?” 回答是:“它是用空气冷却的。”乍一听似乎是答非所问。但根据整个发言的上下文,根据在这个问题提出前的陈述,准备淬火的钢根据其所要求的硬度分别浸入水、油或盐水中。 如果是在空气中冷却,则是空气硬化,冷却时间为正常时间。这个例子表明,如果脱离上下文,最简单的词句也会显得不易理解。
相关阅读Relate
最新文章 Related
- 商务英语英译汉翻译技巧 09-03
- 机械制造翻译的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 09-03
- 合同翻译要做好哪些细节 09-03
- 病例报告翻译需要注意内容 专业生 09-03
- 优秀西班牙语翻译公司应该怎样去 09-03
- 教育领域翻译注意事项要求 09-03
- 选择上海翻译公司优质的商务翻译 09-03
- 嵌入式开发常见英文单词及缩写 09-03
- 出国留学怎么翻译成绩单? 09-03
- 标书翻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09-03
热点文章 Related
- 翻译的语义策略精要——语义变通 08-10
- 脉管系统词汇英汉对照 08-12
- Not half bad是“好”还是“不好”吗 08-11
- 土木工程专业外语词汇(1) 08-11
- 皮革行业英语词汇集 08-16
- 汉译英的合并译法 08-23
- 水泥专业词汇英语翻译 08-11
- 常用服装英语词汇I 08-13
- 服装英语实用技能培训-实用语句 08-17
- 平版印刷术语英语翻译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