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声翻译网』提供最新翻译公司报价,帮您快速了解英语翻译价格、以及翻译收费标准。翻译报价就找译声翻译,翻译价格咨询热线:15898986870
当前位置:翻译公司报价 > 翻译技巧 > 正文

电影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2019-09-11 15:48 翻译技巧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式,行为式以及语言表达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P)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P)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P)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P)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制片又称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与其它文学作品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又有区别于其它的特殊性,即其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P)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确无误地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文,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手法在电影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者把原名“滑铁卢桥”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点分,首相在唐宁街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号”在什么地?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者宜对上述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点分,首相在唐宁街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认识到了“唐宁街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这段对白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文化,特别是西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用于上述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的真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者应在电影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 It's a brother's duty,dear dgaar, to introdu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poets.
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在上述中“dragon”是一个关键词。在英语语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释。每当提及此词,西人的思想意识中立刻会呈现出一只面目狰狞的魔鬼张牙舞爪地扑向人间,由此不难看出“dragon”在西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等意,昔日中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祈盼着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为“望子成龙”等。“dragon”在东西语言中,其文化意象的寓意是绝然相反的。简言之,它们的物象虽同,但寓意却完全相异。由此可见用“龙骑兵”来硬“dragon”一词显然不妥当。因为当中国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忽尔听到“龙骑兵”这一词语,他们肯定即刻会联想到“他”可能是个“皇家骑兵”。但依莎贝拉的回答却又使观众对影片的阐释如坠云雾。观众不禁要问:这个堂堂的“皇家骑兵”怎么会是“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呢?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头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张可怕的绿眉毛、红胡子嘴脸。如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处理好东西语言文化中意象错位这一棘手问题,同时也不能传神地出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反而给上下文语义的贯通设置了语言障碍。因此,例中埃得加与依莎贝拉的最后一段对话不妨如下:  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电影中许多英语词语若直接硬,会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此外,电影文本受电影画面切换时间的限制,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在一些晦涩难懂之处作些注释,所以对白文一定要让观众一听、一看即能明了。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领略欣赏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电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翻译公司报价 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rzfanyi.com/blog/fanyi/106.html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邮箱:187348839@qq.com。

相关文章
翻译公司博主YeLongCu
男,文化程度不高性格有点犯二,已经30来岁至今未婚,闲着没事喜欢研究各种翻译知识,资深翻译技术宅。
  • 文章总数
  • 27228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