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一线译员浅述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领域老生常谈的话题,理性的看法是:直译和意译是相对的概念,二者并非非此即彼。但在实践中笔者却注意到,在相对直译和相对意译之间,后者几乎总是更优。在笔者看来,过度直译导致的问题是很难忽略的,它会产生不符合目标语言表达习惯、晦涩难懂、甚至令人不知所云的文本,严重影响阅读体验。
但另一方面,大众对过度意译的宽容度似乎又很低。在文学翻译中引起极大争议的冯唐版《飞鸟集》译本和林少华版村上春树小说译本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说因为文字功底欠缺或语言技能有限产出可读性低的生硬译文尚可情有可原,肆意发挥的意义多少透着译者的自大,让人更加无法接受;其次,在大多数眼中,翻译仍停留在语言转换的层面,原文始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译文只是原文的依附。
阅读译本不过是读者为了克服语言障碍的无奈之举,为此,我们极为苛求忠实,生怕译者夹带私货。
Mark Polizzotti是美国作家,也是50多本法语书籍的英文版译者,他在《What is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to be a servant to the source or to create a new work of illuminated meaning?》一文中讨论了翻译的问题。在文章开头,Polizzotti也谈到了翻译在普罗大众眼中的次要地位,认为尽管有一些译本得到了极高的赞誉,但更多时候,译者要么被不情愿的接收(grudgingly tolerated),要么被公开鄙视(openly disdained)。甚至许多译者自己也公开表示,他们的译本不过是对原文的蹩脚复制。
但事实是,译本不可能完全复制原著的阅读体验,Polizzotti认为,这种不同不一定就是一种loss。在他看来,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把翻译视为一种拥有自己特质、能够补充甚至升华原文的实践成果,还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其合法性只能通过尽可能贴近原文提现?
一些学者认为,翻译应该营造一种异化感,应该时刻提醒读者阅读的是译本。但如果原文的读者在阅读原文本时并未体验到这种异化感,异化的翻译手法是否也算是一种对原文的偏离?
如果把译文看作原文的奴仆,那么任何形式的偏离原文都是一种背叛;但如果我们承认译者也是创作者,把译文视为一种能阐述原文,将原文的能量转化到新语境中的动态过程,那么整个翻译工作都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这并不是说译者可以随意处置原文,恰恰相反,它意味着:处于对原文的尊重,译者需要动用他所有的才能和创造力,将原文恰如其分的转化到新的语言中。这也意味着,优秀的译文完全可以和原文平起平坐,也应该得到与原文相当的认可。
人们的一个普遍担心是:提倡意译会导致乱译。结合Polizzotti的观点,过度意译其实是一种滑坡谬误,是伪命题。承认意译的优势并不会导致乱译,因为任何对翻译抱有最基本尊重的译者都不会想当然的处理原文。
相反,译者被原文束缚,跳不出原文的句法结构导致的过度直译倒是很常见。如果说直译是译者的本能,意译则是直译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对相比准确和忠实更加追求效果和审美等同的社科类翻译而言,这种进一步的思维模式尤其必要。
好的翻译往往意味着摒弃对字面意思的苛求,追求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表达。它既不会博取过度关注,也不会否定自己本身的价值。在理想情况下,翻译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文本,它既建立在原文本的基础上,又独立于原文本的存在。
相关阅读 Relate
最新文章 Recent
热点文章 Recent
- 山东话怎么说日常用语_山东 09-14
- 同声传译收费标准_同传一天 02-27
- 我爱你用蒙古语怎么说? 11-24
- 俄罗斯百度“Яндекс” 12-17
- 中国菜的名称英文翻译大全_ 10-29
- 蒙古语你好怎么说 11-24
- 流浪地球英文介绍 11-27
- “ca.”是什么单词的缩写 09-11
- 维吾尔语32个字母表 12-09
- 阿拉伯语28个字母解析_2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