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民:网络本土化环境下的翻译产业
21世纪初,作为信息社会显著标志的互联网无疑是当今技术含量最高的信息媒体,它集多种传统传媒的优势于一身,可以同时处理海量信息、进行快速检索,具有双向交互和多媒体合一等优点。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导致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上的转型与重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它还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许多问题。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报道,到2002年底止,中国互联网用户为4587万,全球网络用户超过6.55亿人,而2003年CNNIC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7950万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但是由于语言障碍,网络交流尚不畅快,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困难重重。因此,为了实现自由交流,也为了实现网络本土化,必将给翻译产业带来一场巨大的革命。
1. 翻译的产业化趋势
翻译和本土化网络公司ALPNET驻阿姆斯特丹办事处的市场营销副总裁Jaap van der Meer说:翻译业第一次革命在1980年代,起因于本土化市场的急剧膨胀。第二次革命则是由于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的兴起。他同时也预计到,在不久的将来,分散式的远程翻译(teletranslation)模式将成为席卷整个翻译行业的第二次浪潮3。
据专家预计,到2005年,不讲英语的网民人数将占到全球网民总数的57%,但是网站的内容却有80%是英语。但是,在语言层面却有另一番景象。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在世界社会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语言层面的统一,相反语言变得多样化。‘一个世界’拥有并承认比以往更多的语言。语言学家萨比内·斯考德莱克写道:即使在当代,也有许多新的语言正在形成,许多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的语言则濒临消亡。然而总的看来,语言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有人估计,在2000~2500年期间,语言的数量会增加一倍。汉斯·迈尔探讨了语言数量增长的原因:我想,主要原因有三个:(1)迄今不发达的或落后的语言得到扩展和认可;(2)专业语言和地区、社会方言的渗透;(3)当今世界上各个种族、社会和宗教的自我意志通过语言得到发展。
调查显示,只要有合适的翻译工具,有86%的网民愿意通过互联网与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进行沟通。因此,如有好的翻译软件推出,一定会大受网民的欢迎,使各国人民无障碍沟通,实现全球本土化(glocal)。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在巨大的翻译市场中,自由翻译者占据绝大多数。(见表1)。
据ABI估计,全球翻译人员需求量约为14万名专职翻译和25万多名兼职翻译。ICD资料显示,翻译类软件全球市场规模有望在2005年达到227亿美元,中国市场也会有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到2006年底,全球人工翻译市场占57亿美元,机器翻译占1.17亿美元,软件市场和本土化市场分别占35亿和30亿美元。而专业技术翻译市场年增长率在25%~30%。,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行业:航空业、交通业、服务业、医药业、电信设备、金融服务业、信息产业、国际组织等。
而据加拿大翻译委员会调查显示,翻译业从1985年到1995年持续增长,传统人工翻译年增长8%,机器翻译年增长25%。专职译员增幅为58%,而兼职翻译增幅则达75%。全球化、互联网和本地化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型翻译的市场份额。60%拥有翻译部的公司其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口笔译从业者急剧增加,兼职译员增长更快。(资料来源:Canadian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Council: Translation Industry, 2001年10月)
2. 网络本地化对翻译产业的影响
网络本地化是一个基于多语言支持的综合性网络营销及服务概念。它集成了多语言支持,目标市场咨询及调研和特色化网络营销等功能。
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和消费习惯千差万别,一个单语种网站对那些具有全球战略观念的企业来说显然难以令人满意。研究结果表明,语言障碍将使一个单语种网站失去65%的潜在访问量,这将严重影响网络营销的最终效果。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将多语言支持的功能与其它网络营销方案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目标市场本地化网络营销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网络本地化这一营销新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据世界性组织LISA(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的统计,本地化行业对销售额的影响呈良好发展势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本地化能够为客户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有关资料表明,现在世界上20家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投入约15亿美元的本地化费用,就能够为客户带来大约50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是1:30的投入产出比,这将又是一个朝阳产业。
在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97%,法文占2%,中文只占千分之几。产品本地化主要是从英语译成其他语言,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增大了信息本土化的需求。因此,对于中国翻译工作者和翻译软件开发者来说,要将非中文信息本土化,其翻译信息量将会浩瀚无比。而对于翻译软件业来说,信息的网络化传输,使地域的差异已经不再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但是语言的障碍却严重影响着不同国家和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解决网络信息交流的语言障碍,已成为国际科技前沿重大难题之一。
3. 网络本地化必备工具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又称机译(MT),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广义的机器翻译包括机助翻译、翻译记忆和机器翻译等。
许多网站提供在线字典服务,例如Allwords.com为网民提供英语、荷兰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单词互译的服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翻译都比较准确,但也不排除例外的时候。有些翻译软件,能吸附在ICQ、MSN、QQ这些即时通讯软件(Instant Messenger Software,简称IM)上,帮助人们实时翻译外语信息,解决不同国家网民间语言不通的问题。IM是目前网民上网使用最频繁的软件之一,人们可以通过它迅速地在网上找到朋友或工作伙伴,进行实时交谈和互传信息。但它现在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语言上的障碍使IM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中国网民目前使用量最大的IM是QQ,因为它基于中文的平台,中国人借此沟通不存在任何困难,而MSN、ICQ这些基于国际互联网、面向英文应用的软件工具就使许多中国网民望而却步。事实上用户对于跨国交流的需求是相当大的。
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简称TM)正在悄悄地进入专业翻译领域。翻译记忆是将翻译过的数据保存到记忆库中,如果以后再翻译相同或相似的数据,翻译记忆系统将把记忆库中已有的译文提取出来,完成翻译过程,使译者无需重复翻译相同的句子。
虽然目前机助或机器翻译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是许多机构和组织都正致力于这一人工智能的开发,力求研制出功能先进、复杂的翻译软件,处理各种敏感的情报资料。将来总有一天,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真正成熟的翻译软件会被研制出来,操不同语言的人们能自由交流,如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00年1月27日发表国情咨文时说:Soon, researchers will bring us devices that can translate foreign languages as fast as you can speak。(不久,研究者们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设备,将翻译外语变得如同说话一样快。)
4. 网络本土化环境下翻译产业运作模式
互联网翻译产业化有别于传统翻译,要走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的道路。
传统的翻译行业中,客户与翻译人员的分布相对分散,双方的联络与协同十分困难。很多情况下只能是一种手工作坊式的劳动,规模有限,而且效率较低。这又反过来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缺乏公认的行业标准、价格恶性竞争、质量参差不齐。
通过互联网,翻译公司可以将人才储备达到数千人,涉及领域包罗万象。利用翻译流程管理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储存人才资料。当有翻译任务时,可以根据翻译项目的语种、文章类型、专业领域以及客户对翻译质量和时限的要求,调用最合适的翻译和审校人员,组成项目组进行翻译。
为了提高译员的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统一译法,可以充分利用翻译记忆。接受翻译项目开工前,可借助语料管理,自动提取工具快速搜索和提取重复出现的术语并进行先期翻译,然后将术语和分割好的任务一并发给译员进行全文翻译,这样不仅提高了翻译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确保了术语的一致性。在翻译的过程中,利用辅助翻译系统,各个译员的翻译结果可以实时地记忆到共享的语料资料库,在遇到相同或类似语句时,译员可以互相调用和借鉴,这样可以达到尽量减少重复劳动的目的。
在经营效益上,传统的翻译公司中成本约占毛利的一半,而通过网络采用现实店铺和虚拟工厂的经营模式,译员在网上作业,节约了大量成本,效益要比传统翻译高得多。
5. 结语
互联网改变了翻译模式,对翻译业影响深远,它可提供全球服务,因而也改变了以往手工作坊式翻译的竞争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好的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翻译技巧和规律,具有良好的中外文语言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网络时代翻译具有快餐文化的特点,集速度、数量、质量之大乘,往往需要大规模兵团作战,速战速决。此外,一个良好的译员必须跟上网络时代发展的步伐,使用先进的翻译支持工具、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设备和互联网。
机器翻译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懂语言学理论,还要懂软件开发的人才,才能有效实现机器翻译时语码转换,达到动态对等的翻译目的。网络本土化也要求开发者精通网络、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外语。因此,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便应运而生。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语言、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就会导致数字沟(digital gap)或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的产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P. Tichenor)、多诺霍(G. Donohue)和奥里恩(C. Olien)在1970年发表的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就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由于这一鸿沟是由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导致的,所以有一些学者称之为数字沟(digital gap)或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今天互联网的扩展,确实在加大而不是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知识沟。这不仅仅是受经济状况的影响,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获取新知识的敏感度不够,或是尚未意识到这种危机。因此,网络本土化环境下的翻译产业化要求翻译工作者以及翻译软件和网络开发者们与时俱进,努力进取,缩小沟壑,尽可能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潘卫民教授此文发表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相关阅读 Relate
最新文章 Recent
热点文章 Recent
- 山东话怎么说日常用语_山东 09-14
- 同声传译收费标准_同传一天 02-27
- 我爱你用蒙古语怎么说? 11-24
- 俄罗斯百度“Яндекс” 12-17
- 中国菜的名称英文翻译大全_ 10-29
- 蒙古语你好怎么说 11-24
- 流浪地球英文介绍 11-27
- “ca.”是什么单词的缩写 09-11
- 维吾尔语32个字母表 12-09
- 阿拉伯语28个字母解析_2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