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自18世纪进入沙俄,《大学》《中庸》《易经》等典籍部分片段相继被译成俄语,中国典籍俄译学派初创。19世纪末,沙俄的文学研究领域中出现中国主题,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成为该时期汉学研究的独立学科。20世纪,苏联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派。经过一代又一代汉学家的努力,中国古典文学已被俄语读者熟知,成为俄罗斯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探索中国神话
俄罗斯第一部有关中国神话研究的专著,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中国神话研究的专著,是格奥尔基耶夫斯基的《中国人的神话世界观及神话》(1892)。20世纪60年代,受中国及西方学者对神话浓厚研究兴趣的影响,苏联汉学界开始了对中国神话的积极探索。费德林在《中国神话主题的独特性》一文中,将中国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等主题介绍给了俄语读者。李谢维奇认为中国神话是一种完整的文化现象,并尝试对其进行结构重构。思乔夫于1977年发表论文《作为宇宙符号系统之一的中国装饰》,认为中国神话具有宇宙起源的符号象征性,并探讨了神话元素在中国装饰中的作用。1979年,李福清出版专著《从神话到章回小说》,开启苏联对中国神话文学的系统研究。从此,神话文学成为苏联汉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苏联学者普遍使用民族学方法对中国神话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对比研究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与神话联系密切,俄罗斯对中国神话的研究促进了其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俄罗斯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是确定文学主题及形象历史阶段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中国中世纪文学视为文学发展的特殊阶段。中国民间文学在苏联的译介与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民间文学体裁、书面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起源及关系以及中国民间文学的俄译问题,其中以李福清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1957年,李福清发表论文《中国民间故事的民族性研究》,对中国与苏联的民间故事进行了对比研究。1970年,他再次撰写论文《中国的历史叙事诗及民间文学传统(〈三国演义〉的口头及书面版本)》,对小说《三国演义》与已有的民间故事进行对比研究,并论证了小说中的哪一部分内容是从历史或其他典籍中借用的,哪一部分内容是小说作者及说书人创作的。20世纪90年代,李福清收集了中国台湾地区原住民神话及传说并用中文撰写专著《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此外,他还记录了中国蒙古族乌力格尔讲述的内容,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状况,并撰写论文《西游记及民间传说》,对《西游记》中有关达斡尔族的传说进行深入分析。
考证翻译传记散文
20世纪60年代,苏联汉学家开始对中国古代散文进行翻译与研究。初期,苏联汉学家主要是对传记散文进行历史考证,如司马迁《史记》的翻译与研究,后逐渐涉及其他散文形式,如传奇、杂纂等。
中国传奇在苏联的研究始于波兹涅耶娃,其副博士论文为《元稹莺莺传》。由索罗金编著的《诗歌及无情节散文》,被收入三卷本的《世界文学史》(1985)。古萨洛夫在专著《韩愈道家思想研究》中详细分析了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齐别罗维奇对中国杂纂的特殊形式进行研究,发表论文《中国格言杂纂的体裁》(1969)。遗憾的是,苏联汉学家对无情节散文的研究并不多见,尽管这些体裁(如信函、铭文、传记、游记等)在中国文学家的传统观念中被视为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注解诗歌典籍
俄罗斯对中国诗歌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的《诗经》研究,即从沙俄汉学家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第三卷附注:〈诗经〉的翻译及注解》(1882)的面世算起。1948年,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撰写论文《中国典籍〈诗经〉俄译本前言》,高度评价了《诗经》的巨大文学价值。什图金完整翻译了《诗经》,并于1957年出版,后记为费德林所撰写,同时出版了缩略本,由康拉德作序,什图金撰写后记,阐明《诗经》的翻译原则。之后《诗经》的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出现,如《〈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费德林,1958)、《〈诗经〉重复诗行注解》(瓦赫京,1971)、《〈诗经〉的伟大序章》(李谢维奇,1974)。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苏联的《诗经》研究中出现了新的概念,目的在于将《诗经》置于典籍及传统注释的语境中进行研究,甚或从神话或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谢列布里亚科夫曾研究过屈原的作品,并出版译著《屈原·诗歌》(1954),之后出版《关于屈原及楚辞》(1969),对屈原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研究。休茨基尝试对汉朝乐府诗进行翻译与分析,主要研究对象为《孔雀东南飞》。艾德林在其专著《陶渊明及其诗》(1969)中充分描写了俄译陶渊明诗歌中的译者形象,力争通过诗歌文本构建中国诗人的形象。
系统探究小说体裁
苏联汉学家帕纳秀克、孟列夫、戈雷金娜、苏霍鲁科夫、李福清、李谢维奇等对中国36世纪文学的翻译说明,苏联早已开始了对中国志怪小说的研究。如果中国文学只将志怪小说视为文学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体裁,苏联学者则借助俄罗斯的民间文学学将其定义为神话故事。戈雷金娜详细研究了中国的志怪小说,为更好地分析志怪小说的文本、内容及主题,作者还参考了婚丧嫁娶等中国民间风俗的有关资料。
苏联学者对中国小说研究的另一方向为笔记小说。费什曼1980年出版专著《1718世纪中国的三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纪昀、袁枚》,对笔记这一体裁进行研究,并采用统计法,对比分析了三位短篇小说家的作品,从民族信仰角度对其内容进行重构。
话本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于话本文本的分析以及话本创建理论研究。热洛霍夫采夫的专著《话本:中国中世纪城市小说》是话本研究的早期成果。作者介绍了中国17世纪主要的话本作品,并将其与沙俄同时代的小说进行了对比研究。华克生出版了中国话本小说的译文集,并研究了中国1617世纪的话本及拟话本小说的体裁特征。为更好地界定、研究中国小说,苏联学者创建了系列术语,如:史诗小说(《西游记》)、家族小说(《红楼梦》)、道德小说(《金瓶梅》)、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等,术语的创建扩大了俄罗斯学者对小说这一体裁的认识。
全景反映戏剧美学
俄罗斯研究中国戏剧的第一部著作为孟列夫的《中国经典戏剧的变革》(1959),谢列布里亚科夫、索罗金、马林诺夫斯基都曾翻译中国戏剧并出版。其中,索罗金编著《1314世纪的中国经典戏剧:起源、结构、形象、内容》(1979),对中国1314世纪的戏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次研究了杂曲的体裁问题,还描写了戏剧的基本行当,并据此分析了戏剧的162种主题。根据已有传统,书后附戏剧术语及作者名、戏剧名索引,大大促进了中国戏剧在俄罗斯的研究。马林诺夫斯基的系列论文及著作《中国传统戏剧杂曲(1417世纪)概论》对中国1417世纪的戏剧文学进行了全景式描写。谢罗娃出版的专著《〈明心鉴〉:黄旛绰及中国经典戏剧艺术》(1979)及《李调元戏剧观》(1983),提出了中国戏剧研究的美学观,代表了苏联文化学研究的新方向。
从阿列克谢耶夫时代,俄罗斯就有将中国文学研究与翻译相结合的传统并延续至今。俄罗斯汉学家的翻译实践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的深入研究,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的翻译与传播。俄罗斯汉学家一直致力于在文学学一般理论的研究中寻求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特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派。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阅读 Relate
最新文章 Recent
热点文章 Recent
- 一带一路官方译法并不是“O 10-31
- 小语种中不可翻译的词语有哪 10-10
- CATTI三级笔译能接活儿 11-18
- 女翻译一般工资多少呢?高不 11-14
- 会展的主办方、承办方、协办 01-18
- 英文论文(外文文献)翻译成 10-29
- 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10-28
- 翻译官是什么职业_现场翻译 11-13
- 中文翻译蒙古文_在线蒙语翻 06-19
- MTPE是什么翻译模式 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