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博客 下载
网站地图 邮箱 

  翻译地区从此进  
联系方式
全国运营电话:
158-9898-6870
日照24小时热线:
15898986870
联系QQ: 10932726 1097430389
电 话: 158-9898-6870 158-9898-6870
E-mail: info@yishengfanyi.com

热门新闻
   近20年国内法律英语研...
   翻译公司-法律翻译中翻...
   美国驾照翻译中文/密苏...
   想学习法律英语,有什...
   学士学位翻译模板
   公司章程翻译摘选/法律...
   翻译时译者要考虑译文...
   翻译,不仅仅是翻译那...
   “黄粱好梦”怎么用英...
   网络流行语词汇的英语...
   英文合同翻译/专业合同...
   Battling Ebola with ...
   英汉药名关联词典英语...
   日语中及看报方式分析...
   石家庄翻译公司哪家好...
   现在临沂翻译公司,都...
   日照译声翻译公司办公...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自...
   菜单翻译/菜谱翻译的内...
   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公司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翻译的标准(节选)-翻译公司标准

导言

此文选自2008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闻翻译教程》。

作者张健时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闻英语、新闻翻译的教

学和研究。

选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新闻翻译首先要体现出新闻的特点,注重其传播效果是译好一则新闻的基本要求,并对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两种翻译手段进行了简要评析。第二部分则对新闻翻译的另一个标准进行了阐述,认为清晰易懂是促进新闻译本的传播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扩大其传播范围的重要手段。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强调,基于受众的地理、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差异,新闻翻译者要做到区别对待,也是新闻翻译的一大标准。总而言之,译者要充分了解新闻的迅速、新颖等特点,翻译时本着原则性和灵活性并重的方针,依据新闻翻译的三大标准,不断改进新闻译本的质量。

翻译与时代紧密关联,翻译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翻译是一种“动态”。脱离时代谈“直译”、“意译”、谈“归化”、“异化”,试图给翻译定一条类似“信达雅”之类的永恒的“标准”,把翻译看成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过程,都是不恰当的。有了翻译这门工具,世界各国说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有多种形式和文体:口译、笔译,政治文献、文艺作品、科技资料、商业公文、广告、新闻翻译等。它们的表达形式虽有不同,但其标准和性质基本一致,翻译过程也基本相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如同其他形式的翻译,新闻翻译的目的也是要把原语的意思用译语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而不是用译者自己的意思来代替原语的意思。翻译的这一性质,决定了译者只能充当“代言人”的角色,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翻译的成败得失,取决于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同原意保持一致不走样。新闻翻译和一般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有区别的。新闻翻译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新”字。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孕育出一大批以前闻所未闻的新生词汇。正因为如此,新闻翻译就要求译者创造性地工作,尝试着做第一个翻译的人。同时,由于新词语来源相当广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又向译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就是要成为任何方面都有所了解的多面手。

新闻翻译也有一个翻译标准的问题。就一般的翻译来说,译界普遍接受的标准是“信达雅”或“忠实、通顺”,但这并不能一概而论。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翻译包括诸多复杂的因素:传播的目的不同;传播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层次不同;传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不同;传播形式的不同;统一传播形式中传播文体的差异,就有各自标准的差异。文艺作品的翻译力求“神似”以及“化境”,着力于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品位;科技和法律等公文翻译讲究术语的精确、逻辑的缜密、行文的简明而无歧义。那么,新闻翻译就应着重于在信息准确无误的基础上符合英语新闻文体的要求,并能有广泛的可读性。换言之,新闻翻译就是在“信”的前提下达到广大读者都能读懂的“达”,而新闻翻译中的“雅”则表示译文符合新闻文体的要求。此外,新闻翻译又有其独特的标准与性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传播效果

新闻翻译不同于单纯的文字翻译。这是因为前者除了须具备一般翻译的性质外,还不得不注重传播的效果,而后者一般则需侧重忠实于原文。美国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7)提出的“传播五要素”论(Five Ws Communication Model)认为,任何传播行为都包括这样一个模式,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张健,2004:177)。此处的效果指传播效果,即信息到达目的后引起的各种反应。它虽然没有明显地出现在传播过程中,但却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如果传播者发出信息想达到某种意图,但不为受众所接受,效果不佳或甚至适得其反,那就等于失去了传播的意义。同样,对外报道(包括时见报端的新词新语英译)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传播效果。例如,新时期阶段我国报刊等新闻传媒上时常亮相的新词语“吃大锅饭”和“打白条”,若按字面意思直译成eat rice from the same big pot和give a white slip of paper,恐怕会因文化上的差异,而使外国读者不知所云。试想,会有多少英语本国人理解?实践证明,这样对号入座式的逐字英译,实质是取“形”舍“义”,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使受众望而生畏,产生逆效应。

由此可见,为了达到通过翻译传递信息和增进了解的目的,文化传输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异化处理外,译者还需酌情对文化信息采取归化处理。所谓异化(alienation;foreignization;adoption),就是接受外来文化或是外国化;所谓归化(adaptation;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就是改造外来文化,就是本民族化、本土化。异化的翻译,实际上是移植,其目的是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要通过这种移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通过异化的译文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和异国语言的特点,以补充本民族文化之不足,以丰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法。而归化的翻译,在理论上把语言看做是交际的工具,实践中要使译文通顺,要让译文读者读起来像是读母语的创作,就要把文化因素的差异尽量缩小,要改变,要调整,追求译文的通顺自然(丁树德,2005:30)。

异化、归化之争来源于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瓦努蒂(Lawrence Venuti)引述的德国哲学家施莱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的相关论述。施莱马赫仅仅对异化、归化进行了一般意义上的区分,而瓦努蒂却给自己的理论探讨设置了特定的语境-将弱势语言文本译为强势英语文本的翻译活动。瓦努蒂在其专着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中认为:……强势文化的排他性与强制性是选用异化策略的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当弱势文化的语言翻译成强势文化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时,为了得到强势文化读者的接受与认同,就必须选用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杨自俭,2002:21)。他在书中指出,假如弱势语言文本进入强势文化的翻译过程中经过归化处理,弱势语言文本所包含的异质成分就会被抹杀,由此产生的译本不仅不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异”之所在,反而会误导英美读者(Venuti,1995:20)。

要而言之,异化处理即保留源语(source text)的文化特征。归化处理即用的语(target text)文化取代源语文化。归化与异化的准则实际上是统一的,即有分寸的把握。以的语(又称归宿语)为第一语言的译者,必须首先明确归化了的译文是否符合作品的上下文,即使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进行归化处理的语言并不违背原作者的创作初衷,也有必要考虑这种做法对读者而言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相反,以源语(又称输出语)为第一语言的译者,也不能不顾读者的接受力而把过度异化的文字强加于人。

2.要求清晰易懂

新闻翻译的关键是如何做到正确清晰,以增加传播效果。新闻翻译不应是机械的语言文字的翻版,譬如怎样避免引起语用方面的误译等等。鉴于一般外国受众对中国了解甚少,我们在英译有关中国政治制度、方针政策、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新词语时,应尽可能地予以简短地说明、解释,并有机地糅合进译文之中。

例如“打白条”这一新词语,乍一看,简直难以落笔翻译,切忌“对号入座”,译成give a white slip(of paper)。“白条”并不是白色的纸条(a white slip of paper)。“白条”按其实质,乃欠条或借条之俗称。“打白条”即开具不定期甚至是难以兑现的欠款条。“打白条”最初指在粮油棉收购中向农民打欠条,后来,“打白条”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凡暂时不能兑现的欠款皆可称为“打白条”。根据这一词义的性质,具体翻译时可借代英语中的issue an IOU这一现成表达。传媒新词中的这些解释,在我们看来,似乎既啰嗦有欠完整,但对西方的受众而言很有必要。之所以费这么大的劲,归根到底旨在使新词英译清晰易懂,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汉语中有些通用的词语如果逐字翻译成外文,不仅有损译文的清晰度,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导致负面影响。例如,外宣报道时需翻译以下若干句子:①知识分子的休息娱乐生活组织得不好;②在自愿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人民储蓄;③国库券由干部自愿认购;④他回大陆定居后被安排为县政协委员;⑤单位领导亲自过问;⑥此案经党委指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上面这六句话如照译出去,国外受众就会产生以下的反应:①休息娱乐应该完全是个人的事,大陆知识分子连休息娱乐都没有一点自由。②储蓄当然是自愿的,什么叫“在自愿的基础上”(on the voluntary basis),实在费解,是不是不自愿就要强迫?③认购已经包含自主的意思,为什么还要说“自愿认购”(voluntary subscription)?④在旧社会的词汇中有“安插”一词,如“安插亲信”,不是褒义。“安排”不完全同于“安插”,但由当权者安置的含义是相同的。政协委员的产生应有法定程序,如何可由政府“安排”(arrange)?⑤过问还要强调“亲自”(in person),可见这个单位领导平时大概总是让手下的人去过问,官僚主义之严重可见一斑。⑥法院在任何国家都是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那么,一个党委怎么可以对法院下指示?

由此可见,这些词照搬进对外报道都会引起副作用,甚至反作用,有损中国的形象(沈苏儒,2004:148)。识别哪些词不适于对外,要靠平时积累,要对外国人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大致在涉及国家与个人关系、人际关系、自由、民主、法治、财产、家庭等方面,观念上的差距较大,容易发生问题,在用词上宜多考虑。遇到这些情况,译者有责任在外文中改变一种说法,因为译者对外文效果的了解应该多于作者(记者、编辑)。但有些可以这样做,有些则较难,如例⑥,根本办法是中文稿换一种写法。

3.受众内外有别

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大众传播的受众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以及广播电视等听众与观众,但就其性质而言,对内对外传播的受众对象存在着不少差别。由于文化、语言、政治及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环境、发展程度迥异,在思想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不少困难。在此一国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在彼一国竟如天书,反之亦然。新闻翻译是对外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思想、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中许多事件都是需要向受众解释清楚的。当然,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解释”(interpretation)与“意见”(opinion)的关系。所谓“解释”,是根据某个情况的背景知识所作出的客观判断,是对新闻事件的估价与客观显示,而“意见”则是对新闻事件的主观、片面的判断,两者根本不同。酌情对译文作一些解释是由新闻翻译(包括传媒新词翻译)的性质所决定的,其最终目的是使译文清晰易懂,增强传播效果,使读者对译文的感受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感受达到等效。不妨再举一例,以资佐证。一般说来,中国读者能比较全面理解“和平演变”这个新时期的新词语的全部含义,即“利用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和其他非暴力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但若仅对照字面,把“和平演变”译成在国外使用频率很低的peaceful evolution,势必语焉不详,恐怕不是所有的外国读者都能充分理解其意,那么,译文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鉴于新闻翻译的这一性质,为了便于外国受众理解对外传播的信息,翻译诸如“和平演变”这类外国读者不甚熟悉的词语或概念时可略作解释,即酌情在译文中或添加一些说明,或补充背景知识,以提高对外宣传的清晰度。为此,“和平演变”的译文就可在peaceful evolution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说明,加上towards capitalism或from socialism back into capitalism (by means of economy,culture,ideology and other nonviolent tactics)。

分析新闻翻译的标准和性质,足见新闻翻译不是那么容易,要考虑多种情况。不过新闻翻译也不是“难于上青天”。只要注意观察两种语言的不同,勤于实践,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就能翻译好。只讲究新闻翻译字面上结构上的“忠实”往往流于形式主义,只讲究译文的“通顺”而不紧贴原文又失之于自由主义。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涉及一个如何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问题。所谓原则性,就是坚持译文要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精神实质和文字风格。所谓灵活性,就是在不违背原文的思想、风格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表达方法,以求更好地体现原文的精神实质。这两者目的一致,它们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对于原则性和灵活性,也要分个主次。原则性应该是对译文的主要要求,因为若是没有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读者会对译文产生误解,这样的译文是过不了关的,甚至还是错误的。表达方法上的灵活性是为这个主要目的服务的,是从属于原则性的,因此是次要的。但是这两者的主次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不改变表现方法就不能得到生动流畅而且切合原意的译文时,灵活性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使译文达意传神,入微见妙的关键了。例如,近年出现在报刊上的新词“无人售票车”,正确的译文为conductorless bus,而某大型汉英词典却硬是译为a bus without conductors。两种译法,两种效果。第一种译法,既保持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这一原则,有讲究灵活性,可谓简洁达意,符合新闻翻译惜墨如金的特点。它如同一幅水彩画,见情见景,浓淡相宜。第二种译法,冗长拖沓,了无韵味。它如同一幅白描,没有色彩,没有层次,显不出山水人物的真精神,尽管读者也能看懂它所涂抹的是什么。

当然,我们在对传媒新词进行英译时,往往很难全面地做到“忠实”与“通顺”的统一。顾上了“忠实”,又难于做到“通顺”;反之亦然。这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原文比较复杂或比较深奥,翻译起来煞是费事,几经推敲,还是表达不好;二是译者工力不足,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译文把原文意思传译出来;三是由于对翻译标准没有全面领会造成的;或是片面理解“忠实”的要求,强调直译,以为这样才叫忠实或准确,或是片面理解“流畅”的要求,过分强调意译,以为这样才叫流畅。可见,翻译过程中既要讲原则性,又要灵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是涉及语言效果和传达原意的两个方面。例如,时见报端的新词“大龄青年”的英译便足以说明这一点。“大龄青年”,指较大于正常或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于根元,1994:120)。有人把“大龄青年”只译为single adult或single youth,这两种译法太机械了,一字对一字,仅见其形,未见其神,加之对于“忠实”的要求有片面的理解,于是译文便过多地受原文形式的约束,迁就原文的字面和结构,不敢或不愿越出原文一步。根本原因在于对原文食而不化,没有完全吃透。其实,“single adult”在英语国家中还兼指中老年单身男女,而single youth只译出了“未婚青年”,无“大龄”之意。另有某汉英词典将之意译成a single man or woman of around thirty who is in want of a spouse,此译把“大龄”定位在30岁左右这一年龄跨度,似有意译过了头,灵活出了格之嫌,值得商榷。又如,“台湾问题”在西方媒体中经常被说成the Taiwan issue,但从政治意义上讲,台湾问题是一个注定了要有answer的question,我们没必要和西方媒体保持一致,这是一个翻译过程中的原则性,来不得半点灵活性。

综上所述,新闻翻译,如同其他形式的翻译,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体。译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原则性放在首位,但又必须有适当的灵活性。灵活性不是无限的,他受题材和读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译者的任务是在翻译中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外,新闻翻译还需处理好准确与流畅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准确与流畅,既忠实与通顺,是一对矛盾,既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准确是目标,通顺是手段。当译文与原文发生矛盾时,便不得不灵活地变通一下,但变通又不是任意为之,而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文,表达原文的意义。故翻译既需要忠实,又需要通顺,有时还需要灵活变通,新闻翻译尤为如此。

【延伸阅读】

陈明瑶,卢彩虹.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方梦之.应用翻译学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姜庆尧.新闻翻译编译实务.台北:水牛出版社,1969.

刘洪潮.怎样做新闻翻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林克难.新闻宣传英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刘其中.英汉新闻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沈苏儒.对外报道教程.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曾庆丰.实用电讯新闻翻译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朱伊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Brooks,,et (7th edition) .Boston & New York:Bedford/,2002.

Bielsa,E.& Bassnett,: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1.

【问题研讨】

1.新闻传播有什么特点?

2.新闻报道有哪些形式?

3.新闻翻译的定义是什么?

4.当谈到获得“教育”、“启迪”或“享受”时,为什么要附加一个“大致相同的”限定?

5.新闻翻译有什么作用?

6.新闻翻译有哪些特点?

7.新闻翻译有哪些原则?

8.如何理解全译与编译?

9.新闻翻译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10.与文学翻译相比,新闻翻译的难点在哪里?

11.新闻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12.新闻翻译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3.怎么理解“归化”和“异化”这对概念?

14.怎么理解新闻翻译“受众内外有别”?

15.你觉得新闻翻译者要具备哪些素质?

未完待续,欲知后事如何,请登录新浪原创订阅更多章节。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 联系方式

  • 158-9898-6870
  • 15898986870
  • 0633-297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