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好客的俄罗斯人
“见到俄罗斯人的最初印象就是他们的性格刚直而且热情好客,这种看法到现在也没有变”,谈起对俄罗斯人的初次印象,马东波几乎没有考虑就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1991年5月,因为工作需要,当过俄语老师的马东波被公司派到海参崴当俄语翻译。“以前只是在书上、电视上了解过这个国家,但是真正去面对面与他们接触,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第一次踏上俄罗斯那片陌生的土地,马东波充满了好奇。那时候的俄罗斯妇女服装非常单一,都是清一色的白色连衣裙。因为食品短缺,每个商店里食品的品种也非常单一,通常是这家商店有的,那家商店却没有。虽然经济紧张,但是俄罗斯民族天性中的热情好客却没变,与他们工作的半个月时间里,吃饭住宿全由俄方负责,没让马东波掏一分钱。
“俄罗斯人不仅热情好客,最重要的是他们很宽容,也懂得理解”。刚当翻译的时候,马东波很吃力,因为用所学的俄语同俄罗斯人交谈十分困难,双方几乎都听不明白对方在说些什么,这就引发出各式各样有趣的交流方法。
马东波说,中俄两国之间贸易互通、经济合作,需要以语言为谈判交流的桥梁,一次经贸合作进行的好坏,甚至是成功与否,翻译人员在其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那时候的俄语翻译人才十分短缺,很多会讲俄语的人讲的也都是“中国式的俄语”,说出来俄罗斯人很难听明白,当然,他们说的话中方也是多数都听不懂。因此,在谈判中,如果双方都听不懂对方说话时就用笔写,用这种方式互相交流,如果用写的方式再不明白对方的意思的时候,就只好用笔画图了。翻译们之间戏称这是“画画翻译”,由于在谈判过程中,都是中方的翻译直接跟俄方谈判,所以每当“中国式的俄语”他们听不懂的时候,俄方都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通过笔写、画画的方式与中方交谈。
善良的俄罗斯大娘
俄罗斯的冬天经常刮着大风,气温极低。但是1994年的一个冬日里发生的小故事,却让马东波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那是在一次谈判后,马东波与公司的工作人员准备从俄罗斯格城过关回国,旅客们排着很长的队伍,等待关检。当时的关检速度特别慢,每检查一位旅客都需要花上七八分钟的时间,通常是旅客没有全部关检完,那边的火车就已经开了。马东波就是在一次关检中没有赶上火车,只好在格城过夜。
马东波走出车站时,天色已晚,室外温度达到了零下30多度。此时格城仅有的两家宾馆也都挤满了未赶上车的旅客,无处可去的马东波和几个同事只好冒着寒风茫然地找寻旅馆,感觉就像无家可归的孩子一样,非常凄凉。实在冻得受不了了,他们尝试着敲开了附近一户人家的大门,请求留宿一夜。
开门的是一个60多岁的俄罗斯大娘,当她得知马东波的来意后,立即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屋。走进大娘温暖整洁的屋子,一阵暖流顿时包围了在外面游走了半个多小时的马东波,他仿佛感觉自己就像回家了一样,浑身涌动着的是一种说不出的舒服。
俄罗斯大娘一边招呼着大家坐下,一边往炉子里添了柴火,不大的小屋里变的更加温暖了。过了一会,大娘又从里屋端来了几碗热气腾腾的酸奶给大家喝。见马东波喝不惯酸奶,大娘特意给马东波舀了一些蜂蜜加在酸奶里,不停地嘱咐着:“让酸奶甜一点,对胃也有好处。”闲聊中得知,大娘的老伴已经去世,儿女们都在外地居住,如今她一个人在此居住。大娘将自己的卧室布置好后,就让马东波他们休息,而她自己却顶着寒风到她妹妹家住。临别时,马东波塞给大娘1000卢布,可大娘坚决不要,她告诉马东波,她对中国人的印象很好,能招待马东波让她打心眼里高兴。最后,马东波还是把钱偷偷的放在了床角边。“那一夜,我们睡得很香很香,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人的淳朴和热情”。
语言不通闹误会
“在俄罗斯,很多中国人由于语言不通,曾经遇到过很多的麻烦”。在乌苏里斯克市工作的时候,有一次,马东波坐在一家宾馆门口欣赏着俄罗斯落日之前的美景。距离他二三十米的地方,有两个中国人在卖鸭绒服,身后一卡车的鸭绒服足足有40多包,生意刚开张,就围过来很多人,不出半小时就将鸭绒服一抢而空。坐在一旁的马东波看得很清楚,这些人有的明明要一件鸭绒服,却从货车上拽出两三件,而有的根本没交钱也混在人堆里顺手牵羊地拿走好几件。两个中国商贩手忙脚乱只顾收钱,等全部卖完以后却发现,所卖的钱与货物兑不上数,这时候才知道被人偷走了不少货物,而此时他们用中国话跑到周围问俄罗斯人是否看到有人拿他们的货物,可是谁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还有一次,有一个中国工人在热闹的集市里溜达。有个当地卖货的俄罗斯妇女搬东西的时候,顺手把系在腰上的腰包解下来放在了货摊的一边,当她搬完后转身就发现自己的腰包不见了!刚好这时这个中国工人正好从货摊前经过,俄罗斯妇女立即上前拦住了他,一边伸手去拉拽,还一边用俄语大声地喊“小偷,小偷!”此时中国工人满脸慌张,但是他又不会讲俄语,别人说什么他也听不明白,自己怎么解释也讲不清楚,急得满头大汗。恰好马东波从这里经过,“腰包”被偷的一切过程都被他看在了眼里,于是他挤进人群,上前同那个俄罗斯妇女讲明白了事件的全过程。告诉她那个腰包并不是这个中国工人拿的,而是被一个俄罗斯小孩偷跑了。俄罗斯商贩了解事情的原委后,立即向中国工人道歉,一场纠纷及时化解。那位中国工人感激地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堂堂五尺高的汉子竟当场流下了眼泪,而马东波的心里却不是个滋味。
“沟通”让友谊延续
“沟通”是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的基础,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需要沟通。然而当马东波看到由于语言不通而产生的种种误会后,心里萌发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学会俄语。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今年春天,他又选择了他的老本行——回国任教了。他说,如果能够通过他教会更多的人学会俄语,去为中俄之间的友谊和对外贸易做点儿贡献,也是他最大的愿望。
如今,马东波虽然回国任教,但是这丝毫阻止不了友谊的延续,每到过节的时候,相互之间一个问候的电话,一句句关切的话语,让彼此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马东波说,在与俄罗斯人接触的这15年里,是他最难忘的日子,而在他们身上那种豪爽、坦白、宽容和热情好客的性格,让他学到了很多……